今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高中统编语文教材陆续在全国学校被采用,这样,继已经使用的小学和初中课本,这套教材完成了亮相。浙江早在2017年秋季学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统编版的小学和初中教材,高中教材则会从明年起采用。
新版教材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倡导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以前的课外书变成了教材规定的必读或推荐书目。
快速的生活节奏,无所不在的电子产品,让成年人静心读完一部名著都变得有些奢侈。那么,面对居高不下的升学压力,统编教材的这种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释放还是一种加压?老师、家长、学生和研究者分别有怎样的看法呢?
杭州高级中学的钟峰华老师和他的班级去年参与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试教。他格外能体会其中新增的“整本书阅读”单元的用意。他告诉记者,以他的观察,最近几年学生们的阅读量,尤其是完整的名著阅读,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不考的东西老师就不太会去教,把名著阅读纳入考试范围,至少能让老师家长同学都更重视。”
其实在没有亮相之前,这套教材已经备受关注。这部分是因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在语文教材编排中下猛药,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其实,早在差不多一百年前,中文语文教材的最早编写者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篇,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这套教材开始遵循了这种思路。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数量减少了,但篇幅变长了,还增添了“快乐读书吧”,编者希望通过课文,举一反三,引导孩子课外继续读童话、故事;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要求学生3年至少读完12本名著 ,另外提供了自主选择阅读的24本名著书目;刚刚亮相的高中语文教材则将不少中外经典著作选入教材,直接增加了“整本书阅读”的单元。
温儒敏说,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曾有数据证明,如今读书读得较多的是小学生,到了初二后便一路下滑。高中生除了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乃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钟峰华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印证了这种说法,他带过4届学生,最近两届明显地读书更少了。他记得,之前读书最多的同学,一个学期加一个暑假,可以读50多本。尽管这是特例,但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平均也能读完5到6本书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至于原因,他觉得挺复杂,包括学业压力的增加和考试周期的拉长,各种电子产品碎片化阅读的侵袭,等等。
今年的高一新生,就是完整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其实我们挺喜欢读书的。”杭高高一学生管晟超和史一中告诉记者,因为是保送生,今年他们才有空多读几本书,读得也比较杂,有《月亮和六便士》《追风筝的人》等。管晟超说,厚厚的15本《冰与火之歌》,他是在来往补习班的车上追完的。
作为一所人文素养丰厚的学校,杭高的每个教学楼都有图书角,每3个月就换一批书,连校园的草地上也有图书架。学生随时可以在视野范围内找到书读。
图书馆管理员胡雪莹老师观察到,有个高一同学每天中午都会来读一会儿金庸。“他真的挺自律的,就读十几分钟,但证明他也很纠结啊。”
调查显示,目前国民每年阅读图书的数量仍然偏低。在采访中,多位老师和家长都同意,名著阅读不仅是孩子的事,更是大人的事。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长说,他很赞成把名著纳入课标,这不仅是逼孩子读书,也是倒逼老师读书,“许多老师都未必完整读完了这些书单上的书,而要教读这些名著,显然需要老师们有更丰厚的阅读储备。”
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9年读完400万字,这看似是个惊人的数字,但分解到每个学期,也就20来万字。采访中的几位老师都认为,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理应读得更多。
那么,什么才是中小学生该读的名著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也都会有自己心目中长长的书单。但能够被称为名著,值得探究的主题,精彩的文本呈现且被广泛流传,都是应有之义。
目前统编版初中教材的必读书目中既有《西游记》也有《简·爱》,既有《傅雷家书》也有《昆虫记》……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的王亚文老师多年关注高中生的阅读状况,她比较过国外一些知名高中和本地名校例如杭二中、学军中学、杭外的假期推荐书单,发现了一些共同书目,比如《莎士比亚悲剧选》《傲慢与偏见》《杀死一只知更鸟》等。
不久前,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提议,大学生要静下心来读几本“硬书”。所谓硬,就是公认的经典,并且思想密度高,不是一下子容易读进去的。王亚文颇赞同这种看法。她觉得,中学生也能读“硬书”,虽然可以比大学生的软一些。
王亚文想起自己学生阶段读的那些书,比如《美的历程》,比如尼采、萨特等,也不敢说当时读懂了多少,但确实是一种有益的积淀。不同年纪读同样的书,感受也非常不同。高中时期读《红楼梦》《百年孤独》,和现在重读,差异非常明显。当然,王亚文觉得硬和软也是相对的,她最近给中学生推荐的书,就有热门的《人类简史》《三体》,她笑着说,名著也要与时俱进。
今年刚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阮圆圆,是镇海中学的毕业生。她觉得名著的“硬”是正常的,因为包含的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而一旦啃下那些“硬书”,自己的收获也是普通读物难以代替的。正在军训的她,带的是厚厚的《癌症楼》和《街角社会》。
不过,作为过来人,她还觉得给同学提供的选读书目可以更多一些。“这样一旦觉得某本书不太对胃口,也可以另外选一本,避免因为强制阅读某本书产生抵触心理。”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柯孔标老师也认为,课外名著阅读,文学类和非文学类要并重。如果说文学作品是诗酒花茶,那么非文学作品就是柴米油盐,两者功能各异,不可替代。在重视文学名著阅读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类别名著的阅读,尤其是文史类和科技类著作的阅读。
但是对于编写者来说,一旦要纳入教材,哪怕只是推荐书目,也会反复平衡和思考。这套统编版语文教材从2012年3月启动,已经7年多了,仅在初稿前就经过了14轮的评审,还请100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相比以往编一套教材最多也就用一两年时间,可见主事者的慎重。
柯孔标参与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部分的编写。从2012年到2017年,他每年都要腾出两个月到北京和其他专家集中讨论。
“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选文的确定上了。”柯孔标告诉记者,统编小学教材中,有五分之一的文章是以前各种教材没用过的。选文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有时并不那么容易协调,涉及到选文的古今中外、文体、难易度、知识点的比例,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可能担负着诸多教育教学的功能。
至于初高中的阅读,其选择面当然更广阔,课本的选文和阅读书单也有所不同,但柯孔标觉得,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比如编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些书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更能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等等。
作为教材,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不同名著的阅读引导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已在浙江经历了一轮教学,每个阅读单元就有不同的方法引导。
记者翻阅书目发现,以初一第一学期为例,教材要求必读《朝花夕拾》《西游记》两本书,导读要求分别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精读和跳读”。显然这两本书的阅读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朝花夕拾》需要细品,《西游记》就可以跳读,“连滚带爬地读”。
而刚刚亮相的统编版语文教材高一(上)的“整本书阅读”单元选取的是《乡土中国》。这本书初版于1947年,本来是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讲课内容。书里阐述了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构成,讨论了其中的血缘、地缘、家族、文字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教材中与之相邻的一个单元则是“家乡文化生活”,编者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名著进入教材和课纲,书店里的相关图书一下子变得热销了。淘宝京东随便一搜都有帮你打包好的配套名著,各种以名著为解读对象的教辅书也开始热销。《名著考点特训》《四大名著阅读测试卷》《中考名著:导读与考点》等纷纷出现,不一而足。
李荣国就是其中一种教辅书的主编,他以前也是教师,编写教辅书已经多年。“恰当的辅导书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如虎添翼。”他说。
记者看到,这套名为《名著帮帮团》的辅导书封面上写着“为学生提供名著阅读与考试完美解决方案”“一本书轻松读完教材指定六本名著”。以七年级上册的《西游记》为例,其中包括了思维导图、人物分析、各章节提要、精彩段落的评点批注、名家评语、模拟试题等等。
对此,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说,她会建议班上同学至少购买一种辅导书,因为名著都有一定长度,老师不可能细讲,同学又很难独立、准确地捕捉到各种考点。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这类教辅书违背了新教材提倡阅读的初衷,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当名著变成必须完成的考点和作业,损害的是孩子和名著相遇的那份初心。“本来《昆虫记》挺好看的,可以感受大千世界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但如果为了考试非得记下那些昆虫的名字或习性,就特别扫兴。”高一新生刘陈悦举了个例子。
可以预料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将会是一场博弈——首先是各级考试出卷者和应试教育套路之间的博弈。
无论教材编写者如何强调阅读,尤其是名著完整阅读的重要性。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在各级考试中,把多读书读好书的学生选拔出来,又如何分辨这位考生是充分阅读了原著的实际心得,还是仅仅背下了教辅书里的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章新其老师对此研究多年,他对于名著阅读评测的相关论文受到了同行的赞誉。他认为,纸笔考试是可以考出学生的阅读水平的。事实上,浙江早在2006、2007年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题目量逐步增加,题目也越出越灵活。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就节选自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
章新其告诉记者,以往阅读评测最明显的局限就是往往选用单篇短文,这种精致化的阅读测试与生活中的真实阅读不完全等同。生活的常态阅读,特别是整本书的名著阅读,中间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名著阅读过程所表现出来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意志力以及阅读思维力,都是精致化短篇阅读无法企及的。
什么才是符合名著阅读尤其整本书阅读要求的好题目呢?章新其以2016年温州市中考题为例。在《三国演义》中,刘表和吕布对刘备有不同的评价。刘表说,玄德仁人也。吕布说,是儿最无信者。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回答,更赞成谁的观点?
又或者,2016年浙江省质量监测卷中的一个题目:有评论家认为,《水浒》中的很多人物都有《三国演义》的影子,如关羽和关胜、诸葛亮和吴用、张飞和林冲等等,请同学选择一组人物,结合原著的具体内容,说说两个人物的共同点。
章新其认为,这些题目不琐碎、不机械,能引发学生沉入作品进行全方位地分析和评价,在原本强调“阅读参与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考”等概念,
他说,随着新教材的使用,这些阅读理念肯定会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理解。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王亚文也觉得,就算有一点强迫,开始读总比什么也不读好。读书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需要呵护。
现在,钟峰华在自己的班上,每个学期还是要求同学们必须再挑3本书来读。高三第一学期,他选的是和纪录片同名的《先生》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同学还可以自己再选一本。有时课上,他会请同学来聊聊读到哪里了,梳理一下共同的进度条。
随着教材和考试的重视,他能感受到学生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也在加强。但说到“得语文者得天下”,钟峰华觉得这还是太功利了。难道读书只是为了考试?
读名著,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纯净的审美,找到人生的知己和榜样,看到人性的深度,触摸到世界的广度。许多人回顾以往,才发现他们少年时在深度阅读上投入的时间是多么值得。
钟峰华挺欣慰,有的已经在读博的毕业生,假期会回到杭高来办读书会,花一周时间和师弟师妹们一起来啃几本名著。显然,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和益处,并且愿意来做更多的分享。钟峰华相信,这才是阅读的良性循环。
电话:0871-67271639
传 真:18874805363
手 机:18874805363
邮 箱:golfironsonsale@qq.com
地 址:龙华区友谊大道